货币政策 实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哪些)_股市消息_理财之家

货币政策 实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哪些)

星蕴 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货币政策 实践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货币政策 实践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哪些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货币理论有何实践意义货币的发行历史有什么意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货币主义的局限性和借鉴意义一、货币理论有何实践意义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即货币数量是货币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

2、在长期中,货帀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名义量(如货币工资),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

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而政府“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因此市场机制仍然是调节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如果政府用政策干扰了市场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宏观经济失调。

货币主义者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主张:

1、反对政府过度开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2、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3、力主单一的政策规则,即认为在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的唯一最佳选择。

二、货币的发行历史有什么意义

1、1货币的发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货币的发行历史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3、3在古代,货币的发行是用于方便交换的,它可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在现代,货币的发行已经成为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它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因此,了解货币的发行历史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掌握经济形势和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说明。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

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的统一。

2、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中国特征,随着中国的政策和发展实践而发展变化

五、货币主义的局限性和借鉴意义

1、第一,货币政策在通胀下效果显著,但在通货紧缩时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影响,效果有限。

2、第二,从投资来看,货币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先在货币市场上影响利率水平,其次在产品市场上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但这是有前提的,即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反之,货币需求减少。例如如果央行货币供给增加一倍,但流通速度也增加一倍的话,政策就是无效的。

3、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中国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为大约两个季度,两个季度前旨在抑制通胀的政策,如果两个月后市场表现为紧缩,则会雪上加霜。

4、第四,其效果还要受开放程度的不同。开放程度越大,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影响就越大。无论实行哪种货币制度(浮动或固定),都会使原先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5、(一)把握好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阐明了货币供应量的重要作用,这一命题对如今的经济发展仍然颇有启示。其一,可适当关注单位产量的货币存量,而不仅仅是货币的总存量。其二,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此外,要确保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求一定增量的货币投入来保证新增加的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避免超经济发行的财政赤字发行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后果。

6、(二)适当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需要央行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推动改革。如果央行和监管机构完全独立,便很难有效地进行沟通,从而很难有效协调推动改革的政策的实施。然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度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其信任度,从而稳定人们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预期。

7、(三)协调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主义的理论特色之一就是“单一规则”。1979年,美国在通胀率高达13%的境况下采用了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然而最终GDP停滞,失业率上升,稳定的货币供给政策被抛弃。同年,英国政府开启了货币主义的政策实验,同样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同样,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停滞膨胀”则表明凯恩斯政策的单一使用同样会失灵。以上历史实践证明,货币主义的稳定货币供给的“单一规则”政策,以及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都无法完全独立地起到稳定物价,避免经济波动,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 实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哪些、货币政策 实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货币政策 实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哪些)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