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友谊商店(上海友谊商店古玩分店)_今日财经_理财之家

上海友谊商店(上海友谊商店古玩分店)

summer 0

如果说房地产价格,是造成现在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职工因为失去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而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根本原因。贫富差距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拉开了序幕,也就是说“改革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的解释。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90年代的上海棉纺织国企职工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亲眼目睹过,很多家庭因为父母双双下岗,失去工作造成变成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发生。那个时候我们班里出去郊游,有几个同学说他们父母下岗了,出去郊游中午没钱消费伙食。因为那个时候学校组织郊游也是不负责中午吃饭的,我那几个同学家里比较穷,再加上父母双双下岗,家里生活非常艰难。后来我们几个家里没有下岗的学生,大家献了爱心帮助了他们一起出去郊游,中午吃饭都是我们集资的,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是关系最好的同学。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这张图片里的纺织女工当年也就20几岁,如今即将30年过去了,如今早就年满50退休了,离开体制30年了

上海那个时候是全中国集中下岗最早的一批城市,尤其是我所在的杨浦区,是国企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每个厂都有上万名职工离开单位下岗分流,那个时候大家家里经济都不好,都是勉强的维持生活开销。一直听我爸说他们单位算是商贸单位,不是生产单位,所以效益没问题,再加上属于上海最紧缺的商业部门单位,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从小在父亲单位玩到大,见证了上海外滩的时代变迁

上海友谊商店,知道这家单位的都了解的,其地位就是比现在的上港集团还要来的垄断,那个时候上港集团船运和仓库都是友谊商店下的资产。后来90年代末商业单位的国企也体制改革了,于是我爸也被内退了,还好年龄也到了55岁了,没有多大损失。那时候国企能内退的要比直接下岗来的好很多了,大部分都是买断工龄形式,离开了自己一辈子青春奉献的岗位,进入了社会变成了私企职工或根本找不到工作慢慢的只能在家待业摆地摊了。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图为90年代上海的商品房

记得90年代中后期那个时候在中国国企体制改革的时候,上海的房地产逐步开始了市场化经营,和过去那种租用房管所的老工房不一样(我记得当时好像只有几十元一个月的租金),市场化销售的是商品房,那时候我家对面的打捞局开发的大楼要卖2000多元一平米(那时候市区和郊区差价不大最多1000多元),我还去看过他们介绍,在售房处里,里外挤满了街坊邻居看房的叔叔阿姨们,但是看的多,真正下手购买的几乎每看见过一个人。之所以没有人买,是因为90年代中国经济并不好,一方面是买不起,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经济不稳定多次发生过山车现象,尤其是90年代海南房价暴跌带来的影响非常大,那个时候人民胆子很小,也没有这个眼光和投资意识,都认为房价会跌的,所以不敢出手(其实那个时候我家是买得起的,因为我爸在商业单位当小领导,90年代中期已经2500多元一个月工资了,那个时候足以一个月工资买一平米了,但是我爸怕跌,再加上家里有房住,而我还小也不急着买)。后来过了好几个月,张贴出公告说买完了,再打听才知道被几个投资商承包了,估计就是人家说的最早的一批温州人。有一天我们在吃饭就听见对面小区在放鞭炮,原来是乔迁之喜,但是没有一个是我们认识的街坊邻居,估计都是外地的商人还操着温州口音或内环市区以内的有钱人买了新房子。而我们的街坊,包括整个街道沿线的原本国企职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房子被人买走了,我爸那时候还幸灾乐祸的嘲笑别人说哪天跌了等着哭吧!现在想想真是搞笑至极。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上海2000年左右的商品房

随着时间推移,来到了2000年,那时候上海房价也不高,我记得市区内环核心区域也就3000~4000多元一个平米左右,郊区1000-2000元一个平米左右,像松江九亭那些地方才700-800元一个平米,很多市区房子还卖不掉,但是那个时候外地人因为蓝印户口可以有机会在上海落户,纷纷拥挤到上海来了。过了没多久上海的房价涨了起来,终于在2006-2008年上海房价涨到了7000-12000多元了(人民广场也才13000-14000元),整整翻了3~4倍有余。我家就是在那个时候终于在内环边上买下了人生中第一套商品房,还贷了款花了足足115万,放在今天连一个零头也没有。我爸那时候也蛮后悔的,要是当年花这些钱可以买到现在最贵黄浦区黄河路这里了,但是现在只能买到内环以外了。不过相比较我那些同学还算好的,上个月我们以前老同学聚会,提起上海房价各个是抱怨悔恨,甚至大骂粗口。我看见当年那几个家里比较穷的一直不发话,后来他们说别提了,当年他父母下岗哪有钱买房,自己还在读初中又不可能去工作,等到了能工作时候房价早已经买不起了,我说那2010年前上海房价还好吧就算郊区也才5000-6000元一个平米呀为啥不买啊?他们说他们不想去郊区,再说了那时候郊区建设不像现在啥都没有,父母看病配药都不方便,自己工作都在市区,那时候上海很多郊区还没有地铁,每天来公交要好几个小时折腾不起,那我接着问他们,那时候市区也才10000多呀,他们直接来了一句你拿的出几百万吗?想想也是我也是靠着父母的“矿山”才有今天的幸福,要是和他爸妈一样是下岗工人,我也买不起的,再说那时候工资也不高也就5000多元要买几百万的确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也买不起的。看来上海买不起房是因为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机缘巧合,或者说阴差阳错的一次次踏空了上海的楼市,上海很好多人早在20几年前买房的能力就已经枯竭了,时间基本是2000年左右,是中国最早进入商品房时代的几个城市,比上海早的只有深圳和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区。相比较其它外地城市,因为进入商品房时代比较晚,反而是大家都有能力上了车,外地普遍居住环境和居住面积要远远好于上海,大部分人应该都住上过新房(2000年左右开发的新房,不是指现在的商品房),反观上海真的非常憋屈,绝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迟迟上不了车,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意识原因,更加有踏空房价问题。可以说在上海买房就是饿死胆小撑死胆大,很多人就是因为胆子太小,不敢背债,不懂得杠杆原理,最后变成最尴尬的一群人了。根本不是外地人口中的上海人最有钱了,家家好几套房的说法了。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如今的商品房,一般人根本买不起的,市区都是千万起步,郊区要700-800万,金山要300多万了,赚一辈子买不起

现如今别说在上海有房的人了,要想再换房或买房对于大多数穷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房价远远超过正常合理范围了,说了不好听的话,家里没有千万资产是不可能买得起市区房产的,即便最差的郊区金山现如今也要好几百万了,这样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而最可怜的就是当年父母辈下岗的双职工家庭了,因为下岗了他们没有能力赶上时代的红利,赚取第一桶金,导致连锁反应,因为没有启动资金,只能永远错过了一轮轮买房的机会,一次次眼睁睁的看着上海房价连续30年狂飙。而至今还是和他们拿着微薄退休工资的父母们一起居住在房龄有40几年的老工房里,而悲欢离合,愤世嫉俗的憎恨着这个社会和这个城市,其骂骂咧咧的话语大家都能猜得到了。

90年代上海下岗职工因为贫穷错失了赶上时代红利的步伐

上海有很多人,至今依旧和父母一起蜗居在40-50平米里,房龄有着40~60年的老工房里,有的三世同堂了

下岗职工是中国最不幸的一批人,他们为了国家经济体制改的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国家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就。但是如今他们依旧只能和他们的父母蜗居在40几平米的破旧老工房里,而且还是三世同堂,我们的政府不应该忘记他们做出的贡献,扶助帮困才是我们政府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去努力解决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我们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

上海友谊商店(上海友谊商店古玩分店)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