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良币原则
说明:本文系学习「得到」APP上穆长春(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所讲授的“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课程后的要点总结。
1、Facebook的Libra是一个潜在的世界级货币变革,以区块链为基础技术,以一篮子主权货币包括政府债券作为资产储备抵押物,由一个独立协会(包括eBay和Uber等大互联网公司、Mastercard及Visa等银行卡清算组织、PayPal支付机构等28家各领域头部企业、多边组织及学术机构)管理,能量很大。(新凤Notes:听起来确实很激动人心,但商业角度看,有时大佬越多反而越难成事。Libra在技术、监管等方面都有很多难题,前景有待后续观察。)
2、区块链可扩展性比较差,不适合支付。分布式账本存在天然缺陷,每笔交易都需要系统中所有节点记一次账、对数据进行全量计算和存储,因此付款等待慢、体验差,人行局域网试验中,纯区块链架构极限是每秒3万笔交易,无法满足“双十一”等零售级别应用;而且数据存储量要求很高,目前比特币一个节点数据100G+。(新凤Notes:存储问题与共识机制是POW、POS还是其他机制无关。而且随着使用范围和节点数的扩张,100年后可能账本数据存储量将极为恐怖,以至于系统无法几乎再使用)。
3、很多人误以为区块链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最好的。区块链的安全性是账本难以篡改,但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很传统,常有交易所被盗案例,比特币被盗后记的账也不能改追不回来。另外控制一半以上节点的51%算力攻击不难突破,最高曾经90%以上挖矿算力集中在中国。链上匿名交易也不是真的隐私保护,美国Chain Analysis曾靠大数据协助FBI、CIA挖出犯罪嫌疑人真实身份,公链没有秘密可言。许可链加密也没有特长之处。(新凤Notes:比特币本质上类似黄金,难以伪造、但可以偷盗。)
4、区块链最致命的问题是结算最终性问题。BIS《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讲过一个原则:每一笔交易要明确最终完成的时间点、不可回退,但区块链做支付需要分布式节点投票,法律上很难明确究竟在哪个时间点上才算这笔交易完成(涉及破产时点后交易无效等问题)。区块链用于支付还有系统间交互性、业务连续性等难题需要解决。
5、Libra不是严格的区块链加密货币,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支付工具。Libra采用的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技术而是混合式架构,底层中心化交易,最终结算层才采用区块链,因为节点不会太多。目前Libra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bug很多跑不通(未来会吸引全球码农参与优化、进步会很快);将来可实现每秒1000笔交易(Facebook白皮书目标),每笔交易完成需确认的等待时间是10秒钟,只能用于国际汇兑或者是跨境汇款(这种场景下使用者不会那么在意速度)。(新凤Notes:可能更适用于B端交易如企业间转账,低频交易如购买理财等。)
6、Libra与比特币最大区别是有价值支撑,但依然无法保障币值的稳定性。储备资产由一篮子主权货币和政府债券组成,通过100%准备金制度保持币值不会剧烈波动、建立价值信任。但是“一篮子货币的资产储备”不等于“同一篮子货币挂钩”,Libra没有机制来确保一篮子货币的比重不变,法币兑换自然导致储备资产中的货币比重变化,例如弱势货币国家为了兑换Libra可能会争相印钞来兑换,导致紊乱,并不能真正实现币值的稳定。(新凤Notes:货币的本质是信仰,早期加密货币币值波动巨大就与缺乏储备资产和信任有关。)
7、Libra本身可能会产生派生存款和货币乘数,导致无法等值储备,Libra协会可能就成为了实质上的私营央行。Libra如果被广泛应用,可能出现以其定价的期货、消费信贷等产品,这就会出现派生存款、货币乘数,即从M0扩展到M1、M2。脸书给Libra的等值储备限于M0范畴,而Libra的M1和M2没法保证100%货币兑换,这就需要Libra协来测算和控制货币乘数并干预、监管,可能变成一个私营的IMF。(新凤Notes:历史上货币竞争的最后结果,可能是负责任的稳健私营机构之间组成绅士俱乐部式的银行联盟,因为外部性强、需要大佬们共同稳定市场,例如美国的联储和旧中国的上海。)
8、币值稳定和资产盈利要求是悖论。Facebook有27亿用户,若10%转化率则3亿人,若$10/人则$30亿,资产储备量非常庞大。因此会有资产收益(哪怕存活期),利息收入按白皮书不会向用户付息,而是要用于系统运行、创始机构分红和系统升级。这块成本其实很高,清算机构一年运行成本没有10-20亿人民币搞不定。脸书为Libra专设的运营机构Calibra是货币服务牌照,不能托管资产,必须要把资产托管给其他传统金融机构(如央行、商业银行等),管理过程中涉及资产的盈利性和币值的稳定性,这两个目标之间天然冲突,很难判断会向哪边摆动。(新凤Notes:猜测可能是币值稳定性优先,互联网企业不一定要投资收益,可能流量创造价值补贴,羊毛出在狗身上。)
9、Libra是不是货币?货币基本职能是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记账单位,比特币严格来说是加密资产而非货币,因为价值波动实在太大,没谁真正拿它去买东西、记账、贮藏价值。Libra价值稳定,且用户基础27亿+,做交易媒介有优势。但劣势在于汇率波动,超市的商品如果需要法币、Libra两个价签,还要根据汇率来不停更换Libra价签,成本会太高。(新凤Notes:也许会出现金融机构提供套保服务,降低商业机构的Libra菜单成本,而且网络世界可做到实时调整价格)。
10、跨境支付是Libra最大卖点。强势货币国家(如欧美)居民没必要用Libra。但Libra白皮书提出普惠金融,解决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汇款便利问题。比如父母给留学生打钱、海外打工者汇款回家,原本需要Swift、西联、速汇金等渠道,手续费高、时间周期长(1-2天)而且过程中没法追踪,只有钱到账才能放下心来,此外还有外汇管制等因素。因此Libra在跨境支付和跨境汇款上非常有吸引力;用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资产就是要允许任何人都可以用本国货币来兑换。(新凤Notes:问题是Libra的运营机构如何处理自己收到的劣币?)
11、Libra一定会侵蚀弱势货币。如果跨境交易突破较大形成网络效应,被广泛使用的Libra可能从跨境场景拓展到本地场景。如果中国默许用人民币可以兑换Libra,肯定会出现全面兑换Libra现象,因此导致人民币贬值,这会吸引更多人去兑换Libra,出现恶性循环。不过如果弱势货币国家民众对Libra的信心强于法币,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窖藏Libra的现象。另外,如果弱势货币国家民众大量兑换Libra会导致本币贬值,令低收入者更穷(资产都是本币计价),反而没有达到普惠。(新凤Notes:穆司长对贬值压力的表述尺度略有点大。当然了,我们因此一定要搞数字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也势在必行。)
12、各国监管不会接受Libra。绝大多数国家货币当局不太可能欢迎Libra、把货币/汇率政策主动权拱手让人,尽管这未必能挡住Libra(翻墙)。但如果一个机构有影响各国货币汇率安排的能力,但又不承担相应责任,那是非常可怕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安排和协调各国货币汇兑机制的机构,一定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中立组织,否则就会成为一个金融战争的工具。但如果各国央行默许,Libra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强势超主权货币。(新凤Notes:预计各国央行不会默许,这是与虎谋皮。当然也不绝对,比如津巴布韦。)
13、Libra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责任不明确,未来可以推卸责任到分销商。传统跨境支付的费用高、成本高部分原因是监管成本。Libra听证会上,国会、联储、财政部、货币监理署等机构提出反对意见,担心用于洗钱、逃税、恐怖主义融资等问题(例如资金流向朝鲜、伊朗、古巴等敌对国家),这是Libra的弱项。区块链公司Clovr在2018年做的“汇钱回家”调查发现加密资产已占跨境汇款市场份额15%,加密资产已经是突破资本管制的常用手段。很多暗网、黑市交易用加密资产,武汉某高校副教授制售“甲卡西酮”案就是用比特币收款。Libra对国会的回应是由分销商承担相关责任:Libra运营是通过分销商卖给大众,分销商购买Libra的动作触发顶层的区块链节点记账,而且五年内要从许可链过渡到公有链,等于责任甩锅。(新凤Notes:为反洗钱,也许可设定额度限制,让Libra初期仅提供小额汇款服务。)
14、Libra的假名机制不是真正的匿名。Libra的用户实际上会和Facebook、WhatsApp、Uber等28家机构的用户重叠。尽管Facebook称不会从Libra获取数据的,顶多是广告推送,但并没有说Libra不会从Facebook获取数据。这些用户基本是实名注册(因为挂接了传统支付工具或注册了邮件/物理地址),可通过数据挖掘比对出真实身份。(新凤Notes:可能只有黄金、钻石等是真正匿名的,但又难以跨境运输。)
15、央行数字货币DCEP是数字现金,本身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中国人民银行将推出我们自己的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最早是2014年周小川行长提出想法。DCEP是纸钞的数字化替代,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如果两个人手机上都有DCEP数字钱包,只要有电,哪怕没有网络、没有银行账户,都可实现交易。但向数字钱包充钱或从中取钱去理财可能需要用到银行账户。(新凤Notes:未来将高度替代M0,但预计很难替代银行存款,毕竟没有利息。目前全球很多经济体0利率,如果未来我们利率也滑向0,DCEP和M1的界线可能更加模糊。)
16、DCEP支付不同于微信和支付宝。第一,DCEP是无限法偿,能使用电子支付就必须接受,微信/支付宝则不同。第二,微信/支付宝的电子支付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结算,法律地位和安全性弱于纸钞。如果微信破产(虽然可能性很小),电子钱包里的钱没有存款保险,只能参加破产清算。第三,极端情况下如地震后无法通信,或者地下室、飞机上没信号,则只有纸钞和DCEP可用于“双离线支付”(即收支双方都离线)。(新凤Notes:对于将微信和支付宝绑定信用卡进行支付的人而言,DCEP可能用处不大。影响更大的经常使用现金和将微信/支付宝与储蓄卡绑定支付的人。)
17、推出DCEP的两大意义。第一,保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需要未雨绸缪。第二,替代纸钞和硬币(印制、回笼、贮藏、防伪等成本都非常高),解决公众隐私消费、匿名支付的需求(只要不是犯罪)。DCEP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的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要求。(新凤Notes:第一点意义一带而过,但可能意义更大吧。)
18、DCEP依托大数据进行反洗钱。数字货币洗钱成本低于纸钞(例如金额大时不需要卡车运输),但可通过大数据进行反洗钱、反逃税、反恐怖融资。虽然普通交易匿名,但用大数据可以识别出一些行为特征、锁定真实身份。例如赌博交易的特征是常在夜间12点后;没有零头、是10的整数倍;开头是小额,越来越大,突然断崖下降消失(输光了)等。再如电信诈骗往往是大量分散的钱集中到一个账户里面,突然又迅速地分散开,消失在很多个账户中。出于反洗钱考虑,DCEP对数字钱包有分级和限额安排,例如用手机号码注册钱包级别最低,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如果能上传身份证、银行卡则可提升等级;如果能到柜台面签,可能就没有限额。(新凤Notes:预计实际推行的时候初期即便面签可能还是有限额,否则一旦有纠纷C端闹事很难解决,B端法人单位也不方便限制受权者。)
19、DCEP是双层投放/运营体系,类似纸钞: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民众。纸钞投放是人民银行印钞——商业银行缴纳货币发行基金——商业银行将纸钞运到网点——民众去网点兑换现钞。DCEP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只需下载App注册即可用银行卡兑换)。
20、双层投放可避免资源浪费和金融脱媒。发行数字货币工程规模大且复杂,单层投放/运营相当于人民银行直接面对全国民众,考验非常严峻,而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与IT基础设施比较成熟,没必要另起炉灶。况且单层体系会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流失到央行,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就会升高,实体经济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而且如果每个人、每个企业的民众信息都在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就可以替代商业银行做所有的金融业务,这等于是计划经济:没有竞争和激励机制,一旦出问题就会是大问题。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可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
21、DCEP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DCEP是个混合架构,央行不会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机构对民众兑换数字货币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用区块链、传统账户体系、电子支付工具、移动支付工具,只要能达到央行对并发量、客户体验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即可。央行希望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选优来共同开发、运营,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创新。(新凤Notes:这里面强调“商业机构”,不限于商业银行,可能也包括微信、支付宝等。做得好的未必是大银行,小银行也有机会在这上面做出特色。)
22、互联网创业思维,不适合金融领域。互联网时代以来创新企业主要是独角兽模式,要么做大垄断要么做死。但用这一思路做金融问题很大,因为外部性特别强,社会成本很大,损失的不只是投资机构、而是影响整个系统。例如P2P就完全变成这两年最大的金融风险,有的民众家破人亡。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很少考虑风险,先想我能不能赚钱,这种思维做大众金融产品一定有问题。现在很多互金机构实现“310”,三分钟放款、一分钟到账、零个人审核,坏账率还低至零点几,但这是在流动性充足环境下,没有经过一个完整金融周期的测试;一旦流动性不好、大面积无法还款,一个产品失败可能把整个体系拖垮。(新凤Notes:所以现在部分省份直接把所有P2P关了,本质上就是没有最终贷款人、资本金、准备金等制度保护的低配版银行。)
23、Libra的分销商体系风险很大。Libra的双层运营体系下,分销商很可能会扮演做市商的角色:当Libra买卖中间出现价格波动时进行价差套利,或者平滑流动性。但按照市场的历史经验来讲,如果在真正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的历史经验来讲,做市商一定会跑,依靠第三方做市风险很大。纳入正常监管轨道对Libra非常重要。(新凤Notes:DCEP的分销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相对更安全。)